【水小妹故事会】我也有一个“三生三世”的故事分享给你们哦
蝉声渐已远
不觉秋已至
雨水缠绵的日子
小伙伴们都是肿么度过的呢?
小妹我雨中漫步中山大道
邂逅清水红砖旧模样的汉口水塔
往事越百年
有一个好故事忍不住要讲给你们
快快快 快搬好小板凳mua~
20世纪初至解放前
1906年,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武汉城市水务事业的起步。“既济”一词语出自《易经》“水火既济”:预示着对过去成就的结语,也是新事业的开篇。
早在1861年,帝国主义的经济随租界建立而大肆进入武汉。水电作为直接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新生事物,既得人们热盼,又受官方重视,各国洋商竞相揽办,买办、巨商纷纷趋争。1898年至1899年,曾有欧阳萼等先后数次联名向湖广总督张之洞申请创办水电,均因“查无真实股本,希图渔利”而被驳回。另有张鼎坤等联名请办,虽经张之洞批准,后又因查得“并无华股,全是指借洋股”予以停办。可见,张之洞主张“水电事关中国主权,不准外商染指”的一番用心,以致水电事业筹议多年,均未实现。
(昔日汉口水塔)
1906年,张之洞批准了宁波籍在汉商人宋炜臣的禀请,准其承办汉口水电。宋联合王予坊等11人,很快就在汉口太平路码头选定公司地址。同年,商办汉镇既济水电有股份限公司成立,其中水厂选址韩家墩宗关。当年7月,宗关水厂破土动工,1909年8月建成,日供水量为2.73万吨。
1931年,一江之隔的武昌,珞珈山的东湖之滨建造了一座用于解决武汉大学新校区供水的简易水厂,即现在东湖水厂。1932年,武昌原麻布局旧址改建为武昌临时水厂,即现在平湖门水厂。
而汉阳地区在解放前一直没有自来水。
解放前的43年间,武汉自来水事业发展缓慢、举步维艰。两个水厂的日综合供水能力仅为10.6万立方米,供水面积仅有26.1平方公里,自来水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期
解放以后,百业待兴,国内经济开始步入重新起步、变革发展的阶段。大跃进时期,国内迎来经济建设高潮,武汉城市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自来水事业也合着时代的节拍,基本满足了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1975年,汉口供水压力明显不足,部分地区二楼无水,一楼水量不足,有的工厂和学校因此停工停课,城市消防也因此存在极大隐患。武汉供水的严峻形势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指出:要解决“长江边上无水吃”的问题。1976年,武汉市通过“改造宗关水厂,以改善汉口地区供水”的决定,成立自来水建设会战指挥部,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始了宗关水厂的全面改造。
1976年至1986年,宗关水厂经过挖潜改造和扩建,日供水能力由过去的30.4万立方米提高至80万立方米。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发展,宗关水厂经过数轮的挖潜和扩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日供水能力达到105万立方米,综合生产能力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改革开放至今
汉口老水塔,1906年破土动工,1909年建成投产,2005年11月29日17:25分正式退出运行,如今作为老汉口地标性历史建筑永久矗立在武汉中山大道步行街上,默默见证着武汉水务事业的百年发展,也深深融入了每一个老武汉人的记忆深处。
(今日汉口水塔)
穿越时空的隧道,武汉自来水事业走过了艰难创业、新的起点、加快建设以及协调发展的百年历程。目前,武水集团作为具有110多年历史渊源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拥有水厂11座,综合供水能力385万立方米/日,供水管网约7700余公里,大型供水转压站16座,供水服务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此外,武水集团还有9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191万立方米/日,353公里污水管网,服务面积398平方公里。
新时期新阶段,武水人秉承“科技水务、绿色水务、民生水务”发展理念,坚持“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牢牢抓住中部地区和武汉市实施“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万亿倍增计划”等一些列战略机遇,牵头推进“四水共治”、“海绵城市”建设等系列重大项目,深入推进城市水务行业转型发展,在确保安全优质供水,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持续做优做大做强,将城市水务建设在更深层次更高格局上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践行“净两江之水,润三镇人家”的伟大使命。
(昔日宗关水厂)
(今日宗关水厂远眺)
撰稿:李雪菁
编辑:谢 琛